bob主站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bob主站
海南云南甘肃三省工信系统工作思路早知道
- 发布时间:2025-03-23
- 作者:bob主站
今年以来,全国工信系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工业经济回升向好,产业体系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扎实推进。各地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加力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工业经济总体呈现向好态势。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中国电子报》特约请云南、甘肃等地方工信主管部门撰稿,总结2024年重点工作,畅谈2025年工作思路,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扎实推动高水平发展贡献力量。
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全方面推进自贸港新型工业化 奋力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
2024年,海南工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扎实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重点工作,全省工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1—11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0.8%。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升级,全省20户及以上自然村千兆光纤网络通达率100%。
扎实开展封关运作压力测试工作。一是开展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政策和自用生产设备零关税政策应用攻坚行动。加工增值政策试点申报公司数增长339%,获批试点资格公司数增长166%,享惠公司数增长94.7%,累计内销货值增长48.5%,免关税额增长41.6%。享受自用生产设备零关税政策的企业和事业单位数量增长32%。二是推动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政策落地。基础设施不断夯实,连接东南亚、中国香港等地的亚太5号、亚洲快链2条海缆开工建设,配套登陆站基本建成;获批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全国第四个全业务国际通信出入口局项目启动建设。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游戏出海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款出海游戏,分布地区覆盖6大洲、14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远程医疗和来数加工等业务,短剧出海基地项目加快建设;文昌超算中心探索开展境外遥感数据加工和服务业务。三是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工程。围绕落实“海南2030年禁售燃油车”目标,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保有量占比全国第二。新增车辆中新能源汽车占比57.2%,高出全国中等水准约17个百分点。连续6年成功举办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制定实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三年行动计划,快速推进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
持续落实“三度一色”“五个图强”的部署[1],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一是石化新材料产业集群迈上新台阶。京博石化新材料项目获批原油进口“三定”管理,洋浦石化新材料产业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二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进一步加快。海口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11月医药工业出口额同比增长25.1%,连续6年两位数增长。三是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海上风电装备方面,获批工信部海上风电制氢技术探讨研究及示范工程建设项目,4个风电总装厂建成,全球最大风轮直径叶片下线。游艇产业方面,一批外资油服装备企业和游艇修造项目顺利落地,海荃首艘63英尺豪华休闲观光游艇下水。新能源车制造方面,平野新能源车研发生产项目竣工,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投产。保税维修和再制造方面,实现境外飞机、电子设备等多个首单业务。落地全国首单暂时进境修理内销业务、全省首单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业务。四是商业航天产业坚实起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发成功,实现历史性突破。坚持“以场带产”,卫星总装测试厂房、卫星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卫星超级工厂等项目加快建设,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加速布局,初步形成以航天科技、中国星网等龙头为支撑,以星际荣耀等龙头民企为补充的发展格局,集聚航天相关企业超700家。
着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加强同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一是推进琼湘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建设。重点聚焦工程机械制造、非洲非资源性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联合长沙自贸区管委会举办中国(长沙)—阿联酋工程机械产业推介会等各类招商推介活动15场,签约落地26个项目。二是推进琼粤先进制造业合作产业园建设。落实 “广东海南相向而行”要求,10个项目落地,22个项目签约。发起设立琼粤产业基金。
努力释放自贸港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政策优势。一是加强制度保障。出台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数字化的经济促进条例》,进一步规范引导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建强园区载体。指导推动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产业园两大园区,逐步扩大产业空间布局和深化业务领域创新,着力打造优质产业平台载体。三是强化精准招商。紧紧围绕跨境直播、跨境电子商务、来数加工等领域,联合市县和园区开展专题招商、特色招商、以商招商。四是加快人工智能算力产业。推动海南国资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海南算力集团,发起设立国资母基金、算力基础设施互助基金和智算科创股权投资基金三只基金,重点投资AI企业,提升涵盖算力硬件投入、算力中心运营、算力消纳、AI生态的全体系能力。预计全省数字化的经济核心产业全年同比增长10%左右。
持续优化“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有诺必践”服务体系。一是探索完善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建设“海易兑”惠企服务系统,构建“全省覆盖、全流程一站式、多层级多部门协同”的惠企政策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集成服务,累计发布惠企政策3124项,申报事项办件量超17万件。二是探索财政资金政策“免申即享、免申快享”制度集成创新实践。推行用电成本支持政策“免申即享”,综合采用“信用+”“智慧监管+”等方法,完成779家企业3.3亿元财政资金快速兑付。启动新能源汽车应用奖励政策个人充电补贴兑付“免申快享”试点,已完成4.1万辆快速审核,明显提升群众获得感。三是加强企业梯度培育。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雏鹰行动”,新增培育“小升规”企业91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36家;新增培育认定7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个。四是全力推进中小企业清欠。紧盯专项行动任务目标,加强分类处置,分阶段有序推进清欠工作,清偿化解率100%。五是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编制重点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在库企业启动数字化转型的比例达到74.9%。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宣贯、标杆案例分享、数字化转型诊断等工作,全省大型工业公司5G渗透率46.7%。
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充分的发挥“三度一色”优势,坚持“五个图强”,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线,重点打造石化新材料、装备制造、商业航天、生物医药、数字化的经济等产业集群,积极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全力构建海南自贸港现代化产业体系。
高质量高标准落实好封关运作准备工作任务,加紧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落地。一是深化自贸港加工增值政策应用攻坚行动。加强政策宣贯、客户服务、专题招商,推动更多公司参与加工增值试点、扩大享惠规模,变首单为多单,为封关运作提供压力测试“产业大样本”。二是推动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政策加快落地。加快新建国际海缆项目进度,推进全业务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建设,推进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落地首单、多单。三是加快发展车联网。推进《海南省促进车联网发展规定》立法,落实智能网联汽车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创建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加快建设省级车联网先导区,谋划智能网联产业生态聚集。四是推进琼湘先进制造业等共建产业园建设。充分的发挥区域联合工作机制,统筹推动产业园要素保障、基础设施、融资模式、制度创新等重点工作。
充分发挥自贸港“两个15%”税收优惠、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自用生产设备“零关税”等政策优势,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链补链强链。
一是“向海图强”。加快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化发展,重点围绕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游艇修造产业等持续发力。依托琼湘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建设,推动工程机械维修和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海上风电制氢氨醇项目,培育发展下游绿氢应用产业。
二是“向绿图强”。推动石化新材料产业迈向精细化、绿色化,重点围绕上游油气勘探开发、中游油气加工及综合利用、下游高端新材料生产应用一体化构建综合产业集群。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充分的利用自贸港政策、乐城先行先试政策的叠加效应,瞄准创新药、医疗器械、南药饮片、医药服务等培育创新型、外向型企业。利用加工增值政策,培育特色高端食品产业。围绕海南清洁能源岛建设目标,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发展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汽车产业链。建设世界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项目,打造“研、设、造、展、销、游、赛、会”发展业态。
三是“向天图强”。培育壮大商业航天产业,保障商业航天发射场形成常态化发射能力,加快建设火箭和卫星超级工厂,按照“以场带产”思路全力发展火箭、卫星、数据产业链和“航天+”产业。
四是“向数图强”。加快数字新基建,实施算力网络基础设施能力提升行动,加快5G、千兆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建设全业务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实施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创新发展数字产业,培育半导体为主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促进软件和互联网相关服务业根植壮大,发挥自贸港优势发展国际数据产业,以应用导向支持AI企业落地。支持生态软件园、复兴城等园区差异化发展,吸引头部企业加大布局。推进产业数字化,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五是“向种图强”。服务南繁产业,加大育种全产业链工业化生产设施设备的研发制造,重点发展生物育种检测试验设备、育种育苗机械化智能化设备制造。
建立健全服务企业长效机制,扎实开展高水平发展大调研大服务专项行动,逐步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深入贯彻落实惠企政策,充分应用“海易兑”系统做好政策服务,让“人找政策”转为“政策找人”。二是持续抓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构建完善省市县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社会各类服务机构服务体系,推动服务直达企业。三是支持引导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充分用好海口市成为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的契机,着力打造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四是全力做好拖欠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化解工作。
围绕构建海南自贸港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未来产业特色集聚发展、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格局,强化产业研究,深化产业链图谱研究和重点项目谋划,全面系统开展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2024年,云南省工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围绕云南“3815”战略发展目标,全力壮大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奋力开创新型工业化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局面。
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现场推进会,出台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谋划工业领域“两重”建设项目。深入实施稳增长解难题优环境百日攻坚行动,组建省级工业经济运行工作专班,按月调度推进,全力解决工业领域企业和项目困难,工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压舱石”。1—9月,全部工业增加值对云南经济稳步的增长贡献率达26.5%。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居全省各行业第一。
大力发展“绿电+先进制造业”,立足全产业链发展,持续承接引进了一大批项目,将绿色硅、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打造成为云南发展势头强劲、优势显著、标识度高的特色优势产业。全省产值超千亿级产业达8个,绿色能源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以硅光伏和新能源电池为代表的电子行业成为工业第四大支柱行业。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云南工业“新三样”规模快速扩大。1—11月,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速的合计贡献率为24.8%。新兴起的产业发展较快,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9.2%和18.4%,电子行业增加值增长22.7%。
深入开展园区规模和质量提升行动,“一园一策”打造首批7个千亿元级园区,全力打造9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培育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滇中稀贵金属集群入选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达4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达19个。全省89个园区以占全省不到1%的面积,贡献了20%的地区生产总值、30%的就业、40%的工业投资、50%的营收和利润、60%的税收、70%的工业增加值,成为工业发展主阵地。
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经营主体培育实现量质齐升。开展政策直达宣传,全年组织并且开展政策宣传解读咨询活动2783场,政策宣传解读咨询服务企业12849家。靶向培育规上工业公司,扎实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开展年度优质中小企业贷款贴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挂牌工作。截至11月底,全省规上工业公司达到5515户,较去年年底净增431户。中小企业户数突破143万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54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达85户。
深入践行项目工作法、典型引路法,通过项目示范带动,带领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变革取得很明显的成效。实施5G应用“扬帆”云南行动计划,组织评选5G融合应用标杆示范项目20个,打造5G+创新应用平台建设8个,培育5G工厂4个、5G+医疗健康全国典型1个。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建成34个工业网络站点平台、221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培育6家“数智工厂”、27家“小灯塔”示范企业、4个中小企业集群“链式”转型项目。
加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超薄大尺寸单晶硅片切割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达14家、企业技术中心达534家。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15家、绿色园区10家,全省入选国家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数全国排名第5、西部地区第1。
昆明获批建设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出台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数字合作的意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成功举办第一次南亚东南亚数字合作推进会议,建设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首个千P级智算中心。成功举办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积极打造沿边园区“2+3+N”发展格局,探索“一企两国三厂”跨境产能合作模式,一批项目落地沿边产业园。
2025年,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将牢牢把握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全力以赴稳工业经济稳步的增长,加快优化提升产业链,抓重点项目建设促投资,抓数实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工业创新绿色发展,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为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提供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一是全力以赴稳工业经济稳步的增长。把工业稳增长摆在更突出位置,全面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深化改革工作任务,落实落细、用足用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抓实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全力抓项目促投资,强化助企帮扶,分级打造云南消费名品方阵,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是加快优化提升产业链。加快塑造“绿电+先进制造业”新优势,推动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向精深加工和终端制造延伸。推动能源、烟草、有色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国家战略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推动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做大规模、提升能级。谋划布局氢能、储能等一批产业。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切实维护国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三是抓重点项目建设促投资。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省级工作专班作用,健全重点项目省市县三级联动推进机制,紧盯省级重点项目、“重中之重”项目,持续强化土地、能耗、环评等八大要素保障,确保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四是采取务实举措优化营商环境。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水平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力培育经营主体,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完善“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体系。持续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做好清理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工作,帮企业减负降本。
五是抓数实融合发展。快速推进面向南亚东南数字合作,加快昆明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建设。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多层级工业网络站点平台体系建设,培育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小灯塔”、5G工厂等。
六是推动工业创新绿色发展。坚持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支持企业加大重点技术攻关,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严格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热情参加碳足迹标准体系建设,推动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试点示范。加强工业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
今年以来,甘肃工信系统凝心聚力强工业,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全省工业经济保持了稳中提速、稳中进位、质效齐升的良好势头。
一是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制定《10个重点行业稳增长实施方案》《工业经济稳增长40条措施》,建立以“省市县三级周月调度”为重点,以“细分行业和要素保障月调度”为支撑,以“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现场调度”为补充的全方位、全覆盖工业调度体系,一以贯之抓停产企业复产、欠产企业达产、重点企业稳产、新建项目投产、市场主体培育。1—10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1.4%,超出全国中等水准5.6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居全国第2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提高16.1%,超出全国中等水准3.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8位,连续46个月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全年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项目1121项,年内计划投资1866亿元,1—10月完成投资1556亿元,重点工业项目累计建成投产281个,新增产值245亿元。
二是产业韧性持续提升。持续推进“1+N+X”行动,“7+1”条产业链实施重点项目178项,年度计划投资447亿元,1—10月已完成投资396亿元。完成产值8838亿元,提前完成目标,其中冶金有色、新材料、装备制造保持20%以上的增速,工业母机产业链攻关任务进展顺利,超出国家调度目标4个百分点。培育认定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2个,培育1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8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稳步实施。实施310项“三化”改造项目,1—10月完成投资213.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73.9亿元。制定《甘肃省推进工业领域设备更新专项行动方案》,储备库项目1262个,总投资3843亿元,设备投资2055亿元。制定《甘肃省工业领域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从企业、行业、园区三个维度,加快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四是创新活力持续增强。累计建成国家级创新主体48家、省级656家,产业链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牵头组建11个创新联合体,研发国际国内领先技术89项。加快建设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建立产品研制与成果对接“一个机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工业公司组建“一个联盟”,政策资金支持“一个保障”,科研成果产业化交流“一个平台”,即科技成果转化“4个1”体系,首批发布科技成果220项、技术需求101项。着力提升工信领域新质生产力,制定《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布局建设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发展。
五是数字赋能持续见效。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数字化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现场会议”,分层次、分领域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力争2027年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能转尽转。AI算力产业链生态初步形成,预计年末全省算力规模将达到50000P以上,人工智能服务器、PC机及服务器产能将分别达到8万台和18万台;集成电路年封装能力达到600亿块。新培育认定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31个,5G全连接工厂12家、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优秀场景62个、促进中心4个。截至目前,新建成5G基站1.8万个,累计建成7.6万个。
六是企业培育量质齐升。深入落实《甘肃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提升若干措施》,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4户,累计692户;新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户,累计增加到5户;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户,新增入规企业506户,累计达到3130户。营造中小企业发展良好环境,开展“一起益企”行动,服务企业8.85万家(次);1—10月,规上工业中小微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拉动全省规上工业增长5.7个百分点,贡献率49.8%。
七是产业转移稳步推进。1—10月,工信领域招商到位资金3293亿元,预计全年完成3600亿元目标,增长25%。推动“2023中国产业转移对接活动”签约项目落地,截至10月底,110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开工率67%,完成投资212.4亿元。高规格成功举办“2024中国产业转移对接活动”,签约项目195个,总金额3062亿元,增长20.7%。
八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落实“包抓联”“六必访”制度,实现“干部全覆盖、企业全覆盖”。举办“政银企保”融资活动,累计为7万户企业授信4029亿元,发放资金1400亿元,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025年,全省工信系统将聚焦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省、产业兴省,持续推进“强工业”行动和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坚持稳中求进、精准调度,推动工业经济稳增长。健全省市县三级工业运行调度机制,开展周月调度,明显问题导向和监测预警,提升调度针对性和精准性,一以贯之抓停产企业复产、欠产企业达产、重点企业稳产、新建项目投产、市场主体培育。实施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314个,年度投资约1950亿元。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带动,持续提升产业韧性。谋划编制“十五五”发展规划及实施机制。抢抓国家“两新”“两重”政策机遇,持续推进“1+N+X”专项行动,谋划实施“7+1”条产业链重点项目150个。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行动,加快河西走廊新能源基地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三是坚持新旧并进、改旧育新,持续优化产业体系。一体推进设备更新、工艺升级、产品迭代,推动石化产业、冶金有色、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培育壮大新材料、电子芯片、同位素、核用材料、新型储能等新兴起的产业。加速布局人工智能、氢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合成等未来产业。
四是坚持创新引领、科技赋能,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发挥科技成果转化“4个1”体系作用,加强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对接,打造15个通用化试验验证和中试平台,支持打造一批标志性产品和典型应用场景。
五是坚持数字赋能、提质增效,加快发展数字化的经济。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试点,推进兰州、酒泉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依托天水华天等重点企业,打造国家西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基地。依托金昌电池材料优势,建设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培育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六是坚持抓大育小、梯度发展,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加强入规企业培育力度,打造一批创新型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促进大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七是坚持筑巢引凤、招引活水,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重点在新材料、电子芯片、同位素、核用材料、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生物合成、源网荷储等领域建链备链。
八是坚持优化环境、助企纾困,切实加强服务保障。持续抓好“包抓联”“六必访”,常态化推进“政银企保”,推进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账款清欠,加强煤电油气等要素保障,做好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能源保供工作。狠抓安全生产,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提高工业公司本质安全水平。
- 上一篇: 硅质保温板
- 下一篇: 大理尊豪建材有限公司在行业中的卓越表现